文章詳情
古代龍骨水車的結構與發(fā)展
日期:2024-09-09 04:11
瀏覽次數(shù):564
摘要:
古代龍骨水車的存在,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古代的田地灌溉問題,雖然現(xiàn)在已逐步被機械化所取代,但它對我國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推動作用是不可磨滅的。
龍骨水車是馬鈞發(fā)明的,約始于東漢,三國時發(fā)明家馬鈞曾予以改進,此后一直在農業(yè)上發(fā)揮巨大的作用。龍骨水車適合近距離,提水高度在1~2米左右,比較適合平原地區(qū)使用,或者作為灌溉工程的輔助設施,從輸水渠上直接向農田提水。
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,尾部浸入水流中,有小輪軸。另一端有小輪軸,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。用時踩動拐木,使大輪軸轉動,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,傾灌于地勢較高的田中。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,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。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。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,施于田間水溝,稱"手搖拔車"。
由于這種龍骨水車結構合理,可靠實用,所以能一代代流傳下來。直到近代,隨著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,它才完成了歷史使命,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。龍骨水車作為灌溉機具現(xiàn)在已被電動水泵取代了,然而這種水車鏈輪傳動、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,卻有著不朽的生命力。就拿我們的海岸、港口經(jīng)常能見到的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機來說吧,那一只只回轉挖泥的泥斗,就是從水車的提水翻板脫胎而來的。